如果给当前的时代下一个定义,毫无疑问,那一定是信息爆炸。每天我们打开手机,推送的都是品类纷杂的信息和各种各样的观点。
面对这扑面而来的信息流,我们怎样才能去伪存真找到有效信息,进而为我所用?《学会提问》这本书便教给了我们一个实用的方法,通过提出关键问题保持清醒理性,不至于被舆论裹挟。
![](https://pics0.baidu.com/feed/0ff41bd5ad6eddc4100f34063f2b6dfb5066335d.jpeg)
本书作者尼尔布朗是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的经济学教授,曾为印第安纳大学、科罗拉多大学等几十所大学的教职员传授批判性思维技巧,并为美国国家安全局、美国空军研究院、IBM亚太公司等多个机构及公司提供批判性思维训练及咨询服务。另一位作者斯图尔特基利也是博林格林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。
迄今为止本书已经出到第十版,畅销三十余年,被誉为“批判思维领域的圣经”。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思路,运用书中的方法,一步步擦亮双眼,看清世界。
![](https://pics5.baidu.com/feed/622762d0f703918f16909fed57cdfd9158eec44f.jpeg)
一、2个问题,初步搭建信息论证框架
每天面对多种信息的狂轰乱炸,我们如何能在其中检索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?书中作者提出了两种接受信息的思维模式,一种是“海绵式思维”,另一种是“淘金式思维”。
海绵式思维,顾名思义就像海绵吸水一样,对所有信息照单全收,是一种相对被动的思维模式。
![](https://pics7.baidu.com/feed/0823dd54564e9258614aa2a494720a5ecdbf4e70.jpeg)
我们需要锻炼的是“淘金式思维”,主动与信息互动,取其精华去其糟粕,这也是贯穿全书的思维模式。那么,我们该如何开始于信息的交互呢?提出两个关键问题,我们就能初步搭建出信息的论证框架了。
1、论题和结论是什么?工作中,经常一个会议下来我们听得云里雾里,不知道主讲人要表达的意思;生活中,看到一篇公号文章,我们读过之后却没留下什么印象。在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代,这样的苦恼你是否有过?
![](https://pics3.baidu.com/feed/a8ec8a13632762d03801e9bfaa1cd3fc503dc6ee.jpeg)
通过这本书我们明白,阅读或者听到一段信息后,我们最先提出的关键问题就是这段信息的论题和结论是什么?这是我们初步搭建信息论证框架的第一步。能帮助我们快速抓住重点,不至于被眼花缭绕的语言蒙蔽。
关于论题大致分为两类,一种是描述性论题,通常如果问题可以转化成“是什么”,一般就属于描述性论题。另一种是规定性论题,如果问题可以转换成“应不应该”,那就是规定性论题。
![](https://pics0.baidu.com/feed/72f082025aafa40f6d6ea1583d1cd84979f0190d.jpeg)
举了例子:“华为新出的旗舰机拍照效果怎么样?”这是一个想要描述新手机拍照效果的论题,可以转换成“华为新出的旗舰机的拍照标准是什么?”,很显然这就是一个描述性论题。“学校应不应该提供编程教育?”这就是一个规定性论题,
在得到一段信息后,我们如果能快速鉴别出论题究竟是什么类型,就能有助于我们尽快找到这段信息的结论。
![](https://pics7.baidu.com/feed/aa64034f78f0f736a99776e70da5681fe9c413e4.jpeg)
当然,找到结论也不复杂,一些指示词类似“因此”、“证明”、“告诉我们”、“可以断定”等,可以让我们准确地识别出结论的位置,通常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我们都能找到结论的影子。
2、理由是什么?在找到一段信息的论题和结论后,我们需要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。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,一定有一个结论以及支撑结论成立的多个理由。
找到理由的方法也很简单,除了“由于”、“鉴于”等指示词外,信息中的事例、数据等都是使结论成立的理由。
![](https://pics3.baidu.com/feed/b03533fa828ba61e7c3d035d45c44c0c324e59ec.jpeg)
通过对论题的思考以及对结论、理由的快速寻找,我们已经初步搭建出了一个信息论证的框架。正如书中所说:“一个聪明人和另一个聪明人说话时,大家总是先说等一等。”
面对一段信息,静下心来,慢慢搭建论证框架,是极为重要的第一步。下一步,我们就要从细节开始审视论证结构是否有纰漏。
二、2个问题,审视论证结构细节
一段信息中必然夹杂着想要灌输给我们的观点,但很多时候如果我们仔细推敲,会发现信息论证的框架虽然一应俱全,但很多细节值得推敲。这时候如何发现其中的猫腻,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。
1、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?“你之所以焦虑,是因为失去了自由”。
让我们看看这句看似很有道理的“鸡汤”。自由这个词是十分抽象的,只用这样一个词笼统的概括了焦虑的原因,显然是站不住脚的。究竟失去了什么自由?是人身自由还是财产自由?
![](https://pics2.baidu.com/feed/63d9f2d3572c11df291b4c2a64d7b9d6f503c2ec.jpeg)
当一个词抽象又容易有歧义,尤其是出现在结论或者论题中,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。
一个词语越抽象,人们就越有可能做出多种解读,我们也就越容易被蒙蔽。除了这样有歧义的抽象词外,一些饱含感情的色彩的词语也容易让我们“误入歧途”。
![](https://pics6.baidu.com/feed/8718367adab44aed9980fccdb5ec5c07a38bfbc0.jpeg)
书中举了一个例子,美国关塔那摩监狱中经常有犯人自行了断,为了避免人们觉得是美国军方鼓励犯人自裁,他们创造了一个“惩罚自己的危险事故”这样的死亡类型,淡化了人们对犯人自杀的情感反应。
因此,我们一定要注意结论或者论题中的关键词语,仔细推敲这些词语是否有歧义,是否有引导我们感情倾向的意图,来完善我们的论证结构细节。
2、假设真的靠谱么?如果说不明确的词语是表象中的论证细节,那一些在论述中隐含的假设则是华丽外衣下的真实面貌。
举个例子,我们公司实行的是“狼性”工作制,你的工作表现将与其他员工横向对比,只要你表现足够好,你就能拿到更多的薪金。
怎样听到这样的话是不是觉得很受鼓舞充满干劲儿?但如果我们仔细琢磨,会发现这段话暗藏的价值观取舍是竞争比合作更重要。因为我们都知道,竞争与合作都能提高工作效率,但很显然对方想传递的价值观是竞争才是最重要的。
![](https://pics6.baidu.com/feed/3bf33a87e950352a94673cd855b320f4b0118bd6.jpeg)
这就是典型的价值观假设,想当然地认为两种对立的价值观中一种比另一个更重要。在规定性论题中,这种价值观假设司空见惯。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到这点才能找到适合自己价值观的知识。
还有一种描述性假设,借用书中的例子,有了这辆汽车你想去哪里就去哪里。其中暗含的假设是这辆车性能很好,这便是描述性假设。这样的假设究竟靠不靠谱,是我们在审视论证细节时必须追问的,也直接影响结论的可信度。
三、3个问题,检验论证是否合理,结论是否可信
在成功搭建论证框架,并充分审视结构细节后,我们最后要做的就是推敲每一个细节,来验明真伪。
1、推理过程是否有谬误?作为信息的输出者,表达方常常运用一些小花招来混淆视听,这就需要我们检查在论证的推理过程中是否有谬误。
常见的谬误有很多,比如“别管他同不同意,他就是个玩不起的人”,这句话就属于人身攻击谬误,对人不对事;
比如“如果禁止孩子看电视,那以后是不是还会禁止他踢球,骑自行车?”这句话就是滑坡谬误;
![](https://pics4.baidu.com/feed/8c1001e93901213f3bf463205317edd72d2e9579.jpeg)
再比如,“中国男足是扶不起的阿斗已经是我们的共识了”,共识这两字体现的是典型的诉诸公众谬误,多数人认为的并不总是对的。
还有很多谬误比如偷换概念,稻草人谬误等。我们一定要仔细观察,找到推理过程中的谬误,来识别结论的真伪。
2、证据效力如何?在证明一个结论的可信度时,信息的传递者会罗列种种证据,包括个人经历、研究报告,数据等等。我们以数据为例,看看究竟如何判断证据的效力。
在许多文章中,数据总被认为是最有效力支撑结论的。面对简单直观的数字,我们首先应该了解数据是如何来的,有没有代表性。
![](https://pics7.baidu.com/feed/10dfa9ec8a136327d4986472967f7bea09fac775.jpeg)
其次我们要识别平均数、众数的区别。好多统计信息说某市人均月收入几千,下面的网友都自嘲道拖了后腿。而两会期间,李总理一句中国有六亿人月均收入一千却深入人心。
很明显,众数有时候比平均数更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。所以,面对类似的统计数据,我们一定要问问自己,平均数真的有代表性么?
最后,面对数据我们一定要审视是否有省略数据。
引用书中的一个例子:大公司正在将市中心的小镇气息破坏殆尽,就在去年大公司的数目增长了75%。
初步一看,是不是很有道理的样子。但是之前大公司的数目究竟是多少,如果本来就不多,增加了75%是否是小镇气息消失的主要原因。
![](https://pics3.baidu.com/feed/b3fb43166d224f4af8b539490e074b549922d1b7.jpeg)
可见,省略的数据经常是信息传递者故意让我们忽视的,从而让我们更容易相信其结论。
很多时候,证据的效力可能根本站不住脚,我们一定要擦亮双眼,多思考一步,才能不掉进人为设计的“坑”。
3、结论是否合理?在一步一步的走向最后的结论时,我们更要提出警惕。如果我们接受了结论,也就意味着我们认为一段消息是对我们有所裨益的。
这时候,信息的传递者往往习惯用二分式思维方式误导我们。
许多重要的问题是很复杂的,但许多人习惯用非黑即白、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,这就正中了对方下怀。
![](https://pics6.baidu.com/feed/2cf5e0fe9925bc318ba7d7fb5b2f56b7c91370d6.jpeg)
比如:梅西已经获得了六座金球,他就是有史以来最好足球运动员。很显然,梅西固然很优秀,但他只是最好的足球运动员之一,后者说巴萨历史最好的球员。总之,得出一个结论一定要加上特定的条件,不然结论的合理性就值得怀疑。
总结:
在信息繁杂,真伪难定的今天,我们需要这样的淘金式思维,需要批判性思考帮助我们去伪存真,看清真相。
![](https://pics0.baidu.com/feed/dcc451da81cb39dbd8a9d9a3d6e6d222a91830d4.jpeg)
按照书中的步骤,首先初步搭建好论证框架;其次,审视论证结构中的细节;最后,检验论证和结论的合理性。
用这样三步走的方式勤加练习,我相信我们都能学会批判思维,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不随波逐流,成为一个拥有独立思考意识的完整的人。
#读书#